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

獨一無二的美好 Lexus UX250h F Sport

 


相信很多人看到標題,一定會覺得「UX250h哪來的F Sport?」
其實我觀望UX大概也有一年多了,從當初的2020年式增加全速域與車道維持後就陸續有做點功課,也曾經到展間試乘過,因為開習慣油電了,也只會考慮油電版,但和泰因貨物稅減半的完稅金額限制,將UX250h國外有的許多配備都拔掉,其中許多人最在意的通風座椅也是讓我一直猶豫的點。期間我也有想過,要不要就放棄了,改挑像是IS、GS等配備較為齊全的車款,也看了半年多的GS300h二手車,但一直找不到小改後的車。
正當我想認命買UX250h時,某天意外的遇到一個機會,接手了這台最初和泰導入的市場配備評估車,看完車的當下真的很興奮,沒想到自己有緣分可以遇到它,也就是這篇文章要開箱的台灣唯一一台【UX250h F Sport】版本。


由於一般市售的UX250h開箱已經非常多,這篇文章會介紹一般車型沒有的配備為主,加上一些自己喜歡的角度實拍。單就外觀來看,可以明顯的看出F Sport保險桿、水箱罩、18"鋁圈,以及最重要的三眼式LED頭燈,含AHS遠燈自動遮蔽功能。



這組三眼式頭燈除了長得漂亮以外,AHS也是非常實用的功能,開啟自動遠光燈時,遇到其他車輛並不是單純的遠近燈切換,而是對光型做部分遮蔽,行駛在較暗的高速公路與山路上,即使前方有車輛,也會遮蔽前車的範圍,前車不會感到刺眼,但路肩的告示牌與反光片仍能被遠燈有效的照明到,照明效果佳又能提升行車安全。


另外車側兩邊的後視鏡,都是日本原廠的BSM盲點偵測,並不是和泰到台灣才加裝的車美仕盲點,反應速度與準確度都好很多,對於UX這種車窗很小的車來說我覺得特別重要。另外後視鏡也有防眩功能,遇到路上那些亂改打鳥燈跟亂開遠燈的___也能較為心平氣和。


相較於車頭的部分,車尾除了保險桿差一點點外,感覺跟一般的UX差不多,尾門一樣有電動啟閉以及腳踢感應功能,當然後車箱一樣也是魔術小空間,深度夠用但是高度不足。


內裝部分就非常有感了,如果是UX車主或是有做功課的人,應該能馬上找到許多不同的地方。一進入車室就是我非常喜歡的F Sport跑車化座椅,而且是非常漂亮的紅色。



前座座椅除了長得好看、皮質觸感較好、坐起來舒適之外,最重要的是有【通風加熱】,通風座椅雖然僅是微風等級,但天氣熱時就能確保背部不會悶熱,這次去高雄拍照時,在30度的高溫特別有感。


駕駛座的部分有三組記憶可設定,除了座椅位置外,也會連動方向盤高度以及車外後視鏡角度,非常實用。另外電折後視鏡有Auto模式,鎖車可自動收折,這也是一般車型沒有的功能。


方向盤就如同上方所提到的,是電動四項調整,可配合座椅做出Easy Entry功能,熄火時座椅會往後退,方向盤也會上升,騰出更多空間以便駕駛進出。



既然都是F Sport版了,方向盤當然也是F Sport樣式,含方向盤換檔撥片;儀錶板也是F Sport專屬的單環式儀表,可切換至S+模式,方向盤會更重一些,AVS電子懸吊也會連動加硬避震器阻尼。


中控台除了有原廠的10吋大螢幕之外,也有日本DENSO的原廠導航,雖然觸控板操作上並不是很好用,不過可以用DENSO的NaviBridge App,透過藍牙把Google Map上想去的地點傳送到主機上,如遇到轉彎等指示也能連動到抬頭顯示器上,算是整合性較好。中間空調面板可以看到除了加熱座椅外,也有通風座椅的開關。另外最下方多了QI無線充電板,不過我覺得這設計的位置並不是很好用,因為會影響到右邊車充開關。


原廠的抬頭顯示器,投射的位置較遠,不像一般副廠品是投在玻璃上,而且跟原車的整合性也較佳,可以顯示ACC距離、車道偏移輔助、油電動力狀態以及導航路線等,不過UX畢竟是入門等級的車,就不像GS可以調整HUD的上下位置。
(更新:儀表板內的選單可以調整HUD高度,藏比較深,不像GS在中控台最左側做獨立按鍵)


車內後視鏡就如同左右兩側,一樣有提供電子防眩功能,可以減輕遠燈三寶的攻擊。


因為我前一台車是Prius C,換成UX250h基本上是全方面的大升級,F Sport在操控上有運動化懸吊、AVS電子避震器、18"專屬鋁圈以及Performance Damper減震器,但畢竟我也不是專業的車手,平常也是順順開居多,所以這些配備對我來說可能沒辦法馬上感覺出來,需要一些時間慢慢地體會。
接手到現在約一個月,目前都以市區行駛居多,儀表顯示的平均油耗維持在18.5km/L上下,雖不比Prius C省油,但換來的行車品質好非常多,心靈上的爽度相當好,畢竟台灣也找不到第二台了,目前對這台車很滿意,也希望它能陪我個八年十年以上。後面就用多拍的一些照片作結尾,正經跟不正經的照片都有,給大家做個參考。











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

Sigma 85mm f1.4 DG DN ART 新世代的輕量化無反高階鏡

 


早期的Sigma ART系列,做鏡頭一直很有自己的風格,除了經常推出各種大光圈鏡頭外,鏡片用料也是不手軟的堆料堆滿,ART的畫質水準普遍來說是有一定的口碑的,但相對的,重量也是難以避免的又大又重,到後來總是被用戶改稱為「Bigma」。而當近年來無反相機逐漸成為主流,Sigma推出的新的DN系列鏡頭,是專為無反相機所設計,一改當初又大又重的慣例,有些產品甚至比原廠鏡來得更輕巧,價格也相對的親民許多。


SONY原廠在85mm這個焦段上,目前最熱門的E接環只有兩顆鏡頭,分別是2016年推出的第一代GM鏡:85mm f1.4 GM,以及後來推出的平價版本85mm f1.8。85GM我自己也是持有了將近一年,在人像拍攝上表現不錯,銳利度極佳之外更有柔順的散景,但比較可惜的是對焦速度差強人意,遇到稍微動態的主題會比較吃力一些,畢竟是最初代的GM鏡,當年並沒有強調對焦馬達的部分,近期新推出的GM幾乎都搭配多組新的XD馬達,對焦速度就提升到非常快的境界。


前陣子把85GM脫手後,就在物色下一顆鏡頭,剛好想到了這顆Sigma 85mm,推出了一小段時間,聽到的都是好評居多,就買了一顆來跟85GM稍微比較一下。外盒的部分仍然是一貫的Sigma風格白色盒裝。


↑內容物有鏡頭收納包、說明書以及保固卡


↑收納包內可以取出遮光罩以及鏡頭本人


↑遮光罩跟之前開箱過的24-70是一樣的設計,包括那圈很討厭的沾灰塵橡膠圈...


↑鏡頭本人比GM短了一些,不過口徑一樣是77mm


↑光圈葉片與GM一樣是11片


↑鏡尾一樣有防滴防塵的橡膠圈


↑側面與GM鏡一樣,有AF/MF切換開關、AFL對焦固定鍵(可自訂)以及光圈環Click開關

↑另一面多了一個光圈環鎖定開關,光圈環轉到A的時候可以鎖定住,以機身轉盤控制光圈大小


其實拿到這顆鏡頭,當下的第一個感想就是:好輕啊。

帳面規格只有625g,比起原廠85GM的820g足足輕了將近200g,裝上機身後感受更明顯,以往85GM搭配A7m3機身的情況下,如果要單手拍攝頗為吃力,但Sigma 85mm拿起來就輕鬆多了,感受非常的明顯。下面做個簡易的表格比較一下這兩顆鏡頭的差異。

 

Sigma 85mm f1.4 DG DN ART

SONY FE 85mm f1.4 GM

尺寸

82.8 x 96.1mm

89.5 x 107.5 mm

重量

625g

820g

濾鏡口徑

77mm

77mm

鏡片結構

1115

811

光圈葉片數

11

11

最近對焦距離

85cm

85cm (MF 80cm)

放大倍率

0.119x

0.12x



除了體積重量外,接著比較有感的差異就是對焦了。由上方的規格表可看出,Sigma雖然總鏡片數達到15枚,但重量仍然輕巧許多,想必有特別針對鏡片做輕量化,這也可以反映在對焦速度上,較輕的鏡片對於對焦馬達的負擔較小,更容易提升對焦速度。


不過Sigma也不是完全沒缺點,在某些場景下的散景似乎沒有GM來得柔順乾淨,或許也能說是二線性較明顯一些?不過除此之外仍是瑕不掩瑜。


鏡頭本身的色調方面,雖然跟GM差不多都是類似的清淡路線,不過還是帶有Sigma自己的特性,我覺得在紅色方面比較特別,好不好看就是個人喜好問題了,我自己是蠻喜歡的。


不過就如同其他的85mm f1.4一樣,這類型的鏡頭在最近對焦與放大倍率上都不是設計重點,因此要拍攝食物等距離較近的題材,基本上不太適合。



總結來說,Sigma這次推出的85mm f1.4的確是誠意十足,除了保有ART系列優秀的畫質外,在輕量化下的功夫更是難能可貴,加上代理商僅開出31000的售價,還有三年保固,即使E接環已經是副廠百家爭鳴的情況下,在85這個焦段相較Zeiss、Samyang等副廠還是有足夠的競爭力,甚至對上原廠的85GM也是有不少優勢,如果對85mm有興趣,我認為這顆Sigma 85mm f1.4 DG DN ART在目前來說是很值得購買的鏡頭。最後再放上一些實拍圖提供參考。